鲁迅先生的文化造诣很深,下面是好词好句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名言和对联,希望喜欢!
鲁迅的名言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遇到横祸,大家决不另眼相看,但若坐过牢监,到过战场,则即使他是一个万分平凡的人,人们也总看得特别一点。 ——摘自1932年12月16日《两地书·序言》
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摘自1926年5月25日《集外集拾遗·题记》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智识太多 ,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 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鲁迅的对联
对联是汉字文化中特有的产品。汉字是方块字,古汉语中一个字几乎就是一个词,安排对偶非常方便。对联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撰写对联亦优为之,但他写得很少,而很见功力。试举二例来看。
其一,他早年有一副为客死于南京之同乡同学丁耀卿写的挽联——
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来华表;
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
丁耀卿是鲁迅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的同班同学,1902年1月死于肺病(详见周作人《鲁迅的故家·园的内外·丁耀卿》,又《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录一《旧日记里的鲁迅·辛丑四》),令人非常惋惜。古代小说中有辽东人丁令威死后化鹤归来栖息在故乡城门华表柱上的故事(详见《搜神后记》卷一),其人恰好也姓丁,鲁迅遂引此故实,代为表达耀卿君壮志未酬的遗恨。下联说其人逝世后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母亲,幽魂耿耿,环绕着母亲的住处(“萱帏”)不肯离去。鲁迅本人是一个大孝子,终身不稍懈怠,所以他设想丁耀卿也是如此。
其二,后来到1924年9月,鲁迅曾集《离骚》句为一联,请书法家乔大壮(1893~1948)写出,挂在北京阜内西三条胡同新居(今北京鲁迅故居)的“老虎尾巴”西壁,联曰——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按《离骚》有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羲和是神话中为太阳赶车的人,诗人命令他慢慢儿赶,不要让太阳早早地从崦嵫山落下去,因为自己要上下求索,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处于彷徨求索的时期,也正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这些诗句很有感情,容易共鸣。《离骚》中又有句云:“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诗人担心恶鸟一叫,花草萎折,自己培育的人才会蜕化变坏;鲁迅则变其意而用之,重点讲必须爱惜时间,同时也有感叹若干青年趋于消沉,自己必须加紧奋斗的意思。稍后鲁迅在《野草·希望》中写道: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这一席话恰恰可以为这集句对联做注释。从同一首诗里集句为对联,难度相当大,而鲁迅却举重若轻,且能寄托遥远深,这是很难得的,至今仍然能给我们以教益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