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但只有体味过悲伤的人,才更能明白快乐的意义。对待悲伤,有的人习惯表达出来,有的人则习惯深埋心底。那些白日里看起来乐观开朗的人,也许在夜深人静时,蜷缩在角落,独自品味着月光般清冷的悲伤。』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妇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接受不了残酷的事实,伤心过度,精神恍惚。最后,她恳求释迦牟尼让她的孩子起死回生。
释迦牟尼让她去寻找一粒芥菜子,用于制作还魂灵丹,并告诉她:“这粒芥菜子必须来自没有死过亲人的家庭。”
妇人在村里挨家挨户地问,却始终没能找到符合条件的芥菜子。她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承受痛苦的并不是只有自己。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悲伤过后继续坚强地活着。于是,她慢慢从丧子之痛中解脱了出来。
悲伤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但只有体味过悲伤的人,才更能明白快乐的意义。对待悲伤,有的人习惯表达出来,有的人则习惯深埋心底。那些白日里看起来乐观开朗的人,也许在夜深人静时,蜷缩在角落,独自品味着月光般清冷的悲伤。
如果我们因为失去而悲伤,最好的治愈办法就是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在下一次失去之前,好好品味已经拥有的幸福。这样,失去就不再是悲伤的告别式,而是重新拥有的代名词。
化悲伤为力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行动起来,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悲伤是一种力量,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亦可以锻造一个人,关键是如何应对。印地安人、因纽特人、毛利人等古老的民族至今依旧固守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繁衍,因此,对于“如何应对不可避免的悲伤和痛苦”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觉悟。
在美国时,我曾居住在印第安人聚居区。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的部落能够在苦难中延续下来。自古以来,印第安人就一直在残酷的大自然里求生存,因而深深地敬畏自然。
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相比,人类实在过于渺小和无力。以原始方式生存的人类,死亡率极高,生存下来的人们都会感念自然的保佑。自然而然,印第安人就能更加达观地面对生死。
他们深知,人类力量是有限的,生离死别也不可避免。失去才是这个世界的规律,拥有则是额外的奖励。唯有坦然接受现实,才有勇气继续前进,才能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Y太太上个月举办了四十岁生日聚会,我和妻子有幸受邀前去参加。那天,她穿着白色衬衫、深褐色长裙,一个人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妻子本想帮忙,却被Y太太笑着推了出来:“这里交给我吧,很快就好!有点耐心啊!”
妻子无奈地走到院子里,坐在椅子上看一群年轻人玩耍—他们都是Y太太的同事,也是她的下属。
其中一个女孩子看到我们,便过来搭讪:“你们是姐姐的朋友吗?”
“姐姐?”妻子不解地看着女孩。
“是呀,我们都叫Y太太‘姐姐’。她看上去又年轻又有活力,和她的年龄一点也不符呢。”女孩说,“要是我四十岁的时候也能像她这样靓丽,那我就不用害怕变老了。你看,我现在才二十二岁,却已经有皱纹了。”
妻子笑道:“哪有?你还年轻得很呢。”
我透过窗户看着在厨房忙乎的Y太太,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热情洋溢的女人少年丧父、中年丧夫,五年前,九岁的儿子也在车祸中不幸丧生。
任何人遭遇这样的灾难,都会难以承受。Y太太也一度自暴自弃,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也是在那段时间,Y太太的母亲被诊断出了癌症。但是为了照顾女儿,老人没有透露半个字,即使半夜痛得睡不着,也都默默忍受着。她是怕女儿听到。直到一天晚上,老人痛得从床上滚下来,Y太太才知道真相。
在医院里,Y太太买了午饭走到病房门前,忽然听到老人在和医生说:“都中午了呀?我得赶快回去给我女儿做饭,她已经很瘦了,不能再饿着了。”
医生说:“不用担心,你女儿出去给你买吃的了。”
老人放心了些,又问道:“我没事吧?很快会康复吧?”
医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老人又说:“我女儿已经很可怜了,我不能再让她没了妈妈。”
Y太太蹲在墙边哭得像个孩子。
后来她告诉我,就是那一刻,她猛然意识到,母亲经历的丧亲之痛比自己更多、更重,可每一次,为了不让悲伤影响到女儿,母亲都咬着牙扛下了。
“母亲告诉我,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可以悲伤。但悲伤过后,还得笑着出发,要是让悲伤变成悲剧,人生就毁了。”
想必就是这段话,成就了如今的Y太太。她现在是部门主管,手下的人对她都很敬重。晚饭后,Y太太还给大家弹了几首钢琴曲。
在欢乐的气氛中,悲伤背过了身,幸福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