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 2021年12月17日 0

斯大林格勒电影影评

  斯大林格勒电影影评(一)

  一部充满诗意的战争佳作,在战争片和诗电影传统的国家里,邦达尔丘克无疑做到了最好的结合。

  斯大林格勒这个无数次被搬上银幕的故事,每每提到它,却也让人热血沸腾。此次导演仅选择几名侦察队员为视角,撇弃了大规模作战的宏大场面,把每一个小人物刻画得更加栩栩如生。斯大林格勒巷战中无数个这样的小故事,才换回了这个国家的和平。

  影片中每一帧画面都透着油画般的精彩,在炮火的硝烟里嗅到浪漫的味道。让我最动容的事影片中的两段爱情故事,这其中德国军官和俄国姑娘的爱情不可思议却又让人最为动容。

  战争中和敌人相爱是一个大忌,这会招致多少老红军的愤怒。而这恰恰却最贴近人的真实情感,在政治情操面前,导演坚持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许我们的观众无法相信《色戒》中王佳芝会爱上汉奸,也无法相信《南京!南京!》中会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叙事。但这就是战争,高于战争的是人的情感。影片中莎拉半裸着躺在床上的镜头简直就像一副最美的油画,纯洁得一尘不染。也许遭到同胞们的非议和指责,甚至死在苏军的枪口下,她内心承受者煎熬,却跟随了自己的情感。

  影片的第一视角是从未在镜头路面的卡嘉的儿子,他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叙述着他的母亲和他的五个爸爸的故事。这是影片开头抛给我们的谜团,导演却狡猾得很,直到结尾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谁会是他的亲生爸爸,或许我们都有自己的解读。格莫夫大尉其实是自私的,他才不愿意他的士兵为保护一个女人而牺牲。对于卡嘉,一个在战争中近乎麻木的姑娘,固执地坚守着炮火纷飞的房子,就像是苏联人对故土的无比眷恋,哪里都有战争,可哪里比得上自家的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卡嘉更像是他们的母亲,一个他们为之献身的亲人。他们冒死找来一个浴缸,甚至患上自闭症的男高音都来为卡嘉祝贺生日,这是战场上多么温馨难得的一面。

  在这场战争里,爱情都是公平的,甚至连牺牲都是公平的,德国军官和苏联士兵都死在炮火之下,若干年后我们会不会觉得,也许战争根本就没有胜者。

  斯大林格勒电影影评(二)

  在还没有看到影片之前,《斯大林格勒》将要上映的消息已经产生了振奋人心的效果,它的意义在于弥补了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自从苏联解体之后,我们关于俄罗斯电影的资料少之又少,而这部影片的引进让我们重新回忆起历史上那些经典的苏联影片,以及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曾经的共通性;二是自从新世纪初的《珍珠港》、《黑鹰坠落》之后,好莱坞科幻大片开始大面积侵占银幕,未来的太空战争代替了真实的人类战争,传统战争片全面式微,而用3D制作的《斯大林格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战争与先进技术结合的前景。

  尽管如此,当我们真正看到影片之后,会发现它与五六十年代苏联新浪潮时期的杰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第四十一》、《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等影片中浓郁的诗意和悲怆的反思传统,在《斯大林格勒》中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没有更进一步的超越,其叙事和主题的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商业目的所削弱了。由这内外两方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战争片创作的革新和依然面对的困境。

  1、战争与电影

  战争片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它的价值存在于战争这一历史形态对电影这一艺术载体之间的支撑上。首先,人类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为电影提供了丰富而又源源不断的素材。其次,战争生死状态下所暴露的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对其进行审视能够增强电影的深度;再次,壮烈的战争场面为电影营造视听奇观准备了条件。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片创作达到高潮,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多的类型样式,如战斗片、战俘片、惊险片、英雄传记片等,都有各自成熟而鲜明的套路。

  但是在今天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战争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是在娱乐至死的环境中,作为渲染残酷质感和破坏力度的战争片很难获得观众兴趣,战争在记忆中找不到印象,人们也就无法进行情感投射;另一方面在于战争片本身的创作瓶颈,不管是宣扬英雄主义精神,还是表达反战主题,都很难在叙事层面上出现新的东西。于是,当下的战争片开始向娱乐屈服,出现了某种类型杂糅的趋势——把自己伪装起来,作为娱乐叙事的背景或某种搀和元素来出现,比如《黄金大劫案》、《厨子戏子痞子》等电影,都与战争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又不是战争片。

  相比之下,《斯大林格勒》无疑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对战争过程的直接展现、对人性的揭示、对英雄主义的颂扬,都是典型的战争片元素。但是关于这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的影片,此前已经有了四部之多,有的是从宏观上营造史诗氛围,有的是从微观上讲述传奇故事。所以,《斯大林格勒》在题材上本身就不具有什么新意,它的突破也只能建立在技术上,也就是制造视觉奇观的噱头。

  2、人性与情爱

  《斯大林格勒》从局部入手,通过两支敌对的小分队在数天之间的较量,以及对寥寥几个人物的塑造,从侧面透视这场战争的惨烈。“斯大林格勒”在影片中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和一次历史事件,更是成为“战争”这一人类现象的象征符号。把影片中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战役背景下也都能说得通。

  故事的冲突点在于对一座房子的占有和抢夺,苏联军队的大反攻失败,仅有几个侦察兵进入城内,占领了一座楼房,而原本守卫这座楼的德军上尉卡恩奉命夺回楼房。有了这个核心目标,电影就可以坐下来慢慢谈情说爱了。它在剧情上铺展了两条情感线索:一条是六个苏联士兵与楼房里唯一留下的少女卡嘉之间的爱情故事;另一条是卡恩与沦陷区的俄罗斯少女玛莎之间的情欲纠葛。电影在平行叙事中,交替叙述两方的情感发展,间或加入一段战斗场面。在经过几次拉锯之后,矛盾必将达到顶点,最后的问题解决就是影片的高潮。由于影片在文戏部分的表现有些拖沓,对观感的刺激性并不大,只有到了战斗时,才能提起精神。

  在这两条线索中,能够明显看到作者的立场。苏军与卡嘉之间的情感是作为正面形态来塑造的,卡嘉对家园的坚守,士兵对卡嘉的爱,冒险为她准备生日礼物,都呈现出一种神圣的光芒。相比之下,卡恩与玛莎的情感就要阴暗很多,这是一个侵略者的肉体占有和被侵略者的肉体依赖。玛莎对卡恩的接受很难说是因为恐惧,还是真心喜欢。从表面上看,两个故事呈现出爱/性、光明/黑暗、纯真/肮脏、活着/死亡的对比,观众自然会被前者所感动,但是从人性揭示角度来看,后者的力度却要比前者更强,卡恩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质疑,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双方都造成的伤害,而玛莎的行为,在生存的诉求面前也是可以理解的。

  3、军事与政治

  当然,影片也通过苏联士兵的话语,表达了对卫国战争的反思。苏军上尉格罗莫夫担心自己的部下不是为祖国和斯大林作战,而是为一个女人作战。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恰恰说明了他的头脑是清醒的。而当他清楚这场战争的荒诞时,他并没有反抗,而是继续执行任务,并在最后一刻用自我牺牲消灭了敌人,这就更是一个悲剧。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持续如此长的时间,造成如此大的伤亡,与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位集权人物的精神较量是分不开的。斯大林决不允许这座以自己命名的城市被德军占领,所以命令部队无论如何要守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谁若退缩,立即枪毙。所以影片中的苏军小分队虽面对敌强我弱的包围形势,毅然接受了上级的固守命令。而希特勒也坚决要用这场战役来毁灭苏军的意志,即使后来的战役形势发生了变化,他还是命令部队务必夺下斯大林格勒,而错失了很多突围和外围作战的机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影片虽没有强调这一点,但是从一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有意识的隐喻。卡恩集合手下的部队进行战前动员,他说上帝与“我们”同在,而希特勒就是上帝,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在画面中,我们分明看到部队的背后墙上恰好是斯大林的巨型雕像。这一颇具意味的构图昭示了战争本质上的非正义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弄权者的游戏,而军队只不过是棋子,是“万骨枯”的注脚。观众在看到这个情节时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影片的效果就达到了。

  4、商业与艺术

  《斯大林格勒》的结局是典型的商业叙事模式,就像警匪片或西部片一样,敌对双方的首脑人物必定相遇,进行一场最后的决斗。影片中的卡恩与格罗莫夫对峙于阁楼,同时拔起枪射击,双双中弹。(这样的情境我们在《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香港黑帮片中早已司空见惯,甚至在吴宇森的《赤壁》中,也安排了周瑜和曹操进行直接的刀剑较量。)主角人物必定是最后一个倒下,当炮声过后,尘埃掩埋了一切,只留下那个在塔楼上的少女,为生命留下最后的希望。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已经给影片做了另一个结局的设定:卡嘉和玛莎都被自己的男人送到了这座无人的塔楼中,当战斗在进行过程中,玛莎步上楼层,与楼上的卡嘉相遇,四目相对时,这两个隶属于不同阵营中的男人的女人,心里会有什么感想?这样的结局可能会传递出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意蕴。但可惜的是,影片让苏军狙击手一枪结束了玛莎的性命,完成了圆满而封闭的叙事,终结了某种更加开放性的结尾。

  这便是商业和艺术之间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或一条线的间隔,却是生与死的设定。

  5、写意与写实

  战争片是动作片的一种,在表现战争场面时,也便有了写意和写实两种方式。《斯大林格勒》引以为傲的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恰恰结合了这两种方式。影片从一开始就从宏观上展现了斯大林格勒的城市面貌,这已经不像是人们所能居住的环境,而是地狱的模样。到处是残垣断壁,炮火仍在蔓延,整个城市弥漫在一种灰黑色的浓雾中,观众似乎能够闻到其中浓烈的火药味,也是死亡的味道。这种如油画式的惨烈场景首先为故事奠定了一个基调,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事的发生都是反常的,也是正常的。而在细节上,我们分明看到被炮灰沾染的钢琴、书籍、布娃娃等物件,它们暗示了战前的生活,也就批判了战争的破坏性。

  在表现战斗场面时,影片运用声音、镜头、道具等元素,渲染出真实、激烈的战斗状态,观众的心被提止嗓子眼,有一种口干舌燥的感觉。影片运用慢镜头的处理方式,把战斗着的人物的动作分解成可看到的镜像,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摄录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但同时,这种方法也让人物的动作显得很笨拙,影像有些凝滞,就像电脑上的劣质游戏画面一样,显得机械。

  影片与美国IMAX公司合作,联手《蜘蛛侠》和《哈比人历险记》等影片的3D技术制作团队,从根本上保障了视听效果的水准。所以,我们很难说它的票房胜利是俄罗斯电影的胜利,还是好莱坞的胜利。但是,相对于看惯了怪兽、机器人等科幻大片,这种来自历史深处、植根于土地之上的壮烈影像,的确给人不一样的观感。

  但是,科技在还原战争的同时,也可能夸大其惨烈程度,这个标准很难把握。所以,电影毕竟是电影,和现实永远会有差距。

  总体来说,在传统战争片普遍没落的当下,《斯大林格勒》的成功起码给这个类型的创作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即使我们对战争没有切身的体验,也会在看到影像时对其心生恐惧。和平绝不是一个口号,它是需要永远追求和坚守的。由于在叙事和主题上并没有多少出新的东西,《斯大林格勒》也没有解决战争片创作的困境,我们还需要看一看后续的其它作品有没有更好的表达。

  斯大林格勒电影影评(三)

  为什么以一次地震开始?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都在经历最惨痛的自然灾害–地震。我们哭天抢地,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渺小无比;因为我们失了挚爱的亲人和朋友,再难重聚。不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煽情般的渲染着地震的可怕,人类不堪一击的脆弱。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忘了,这世间最痛苦的和沉重的根本不是地震这样的天灾,而是人类惨无人道的战争。于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搜救队的意义

  俄罗斯出现了大地震,全世界的搜救队来帮助都不为过,为什么编剧没有选择其他国家而仅仅选择了日本,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这其实就是编剧和导演的和平倡导。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当为我们经历的苦难联合起来。原谅祖辈的错误,忘记仇恨,铭记历史,而不是互相厮杀,你争我夺。影片最后,日本广告牌上的片假名霓虹灯在废墟中忽闪忽明。

  全民皆兵

  优秀的国宝级男高音歌唱家也沦为士兵?是的,当战场打到家门口,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放弃爱好和梦想,投身到无止尽的硝烟中。艺术家是最不被社会的浮躁改变的人,但是战争最拿手的却是摧毁。战争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感叹,它需要的是让一个又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变身为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

  扭曲的自由

  没有生死自由,没有爱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幕后操纵。在战争面前,我们都不过是被提线的木偶。(www.haocihaoju.cn)德国士兵和俄罗斯女孩儿能相爱吗?如果我现在抛出这个问题,您一定会回答”别老土了!没有什么不可以”。然而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别天真了,没有什么可以!”因为是战争年代,因为是敌我双方。即便是五个士兵和一个俄罗斯美女的多角恋也变得顺理成章。爱情再怎么也赢不过战争。

  没有自觉的战争分子

  德国大尉说,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为荣誉和胜利而战,而不是为报复而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德国兵。少数人的意志最终变成了多数人的厮杀,该死的是战争。

  俄国男高音也唱,”我死于绝望”。战争残酷的地方是它从来没有预告,也许这一秒还在你身边的人,下一秒就走了。你也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明天将向何处,也不知道它何时会结束。耗着,持续着……每个人都像想睡觉又不敢闭眼的人在黑夜里挣扎。

  生命换来的胜利

  还记得俄国兵渡过伏尔加河有多惨烈吗?被熊熊大火灼烧的俄国勇士冲锋陷阵,德国兵在战壕里定点深蹲、扫射。每一次胜利都是无数志士用命换来的,让我们向那些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深深致敬!

  电影以小见大。几个人的楼房,就是整个民族的斯大林格勒。此刻,雄伟的配乐还在我脑子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