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影评(一)
《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剧本自然没得说。导演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英国病人》,功力相当深厚。男女主角分别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连女配角扮演者芮尼——齐维格也是位重量级一线名星,既奠定了扎实的表演基础,同时极具票房号召力。故事十分讨好、体裁比较厚重,通过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虽然节奏略显缓慢,气氛稍有沉闷,但那淡淡的忧伤、舒缓的优美,仍足以打动观影者。也使得影片既取得了上佳的票房,又获得了学院派的肯定,要不是本届奥斯卡遭遇《指环王》,说不定能有更好的表现。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难以抒怀的岁月。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面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但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同,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南北战争交战双方进行道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战争对人性中“恶”的张扬进行展现,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倾向于贵族气更重的南方,这种反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现象。
片中,裘德——洛是南方一座小镇的普通工人,在建造教堂时遇见了神父的女儿妮可——基德曼,她刚刚跟随父亲一同迁到这座风景如油画般美丽宜人的小镇。裘德——洛那忧郁的眼神、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妮可——基德曼。妮可美丽的容貌、清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也如磁铁般吸引着裘德——洛。就在一段美好的恋爱故事即将展开之时,小镇所在的州宣布脱离联邦,战争来临了,小镇的男子均要参战。妮可依依不舍地送别裘德洛,临别时,第一次深深的长吻,一张夹在书中的照片,一句在此等待的誓言。裘德洛奔赴前线,一场又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电影开场第一幕就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拍得相当成功),将人脆弱的神经磨砺的如岩石般坚硬,但那本书、那张照片却始终贴身携带。妮可在后方写了103封信,倾诉着对裘德洛的思念,虽然裘德洛在前线只收到一封,但这封信又何止被读过百遍。眼看着年轻的同乡被刺刀捅穿胸膛,死前还喃喃而语:我先回家了。裘德洛终于厌倦了无休止地同胞残杀,当了一名逃兵,踏上了漫漫归家路。妮可在后方经历了丧父之痛,衣食无着,频受骚扰,仅凭那颗思念的心、期盼爱人终会回来的信念支撑,并在严酷的生活中由一名贵妇转变为成熟坚强的女人。裘德洛一路上躲过多次追捕,挡住了美色的诱惑,挣脱了温柔的牵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妮可身边。意外的重逢令人惊喜,但两个人都已经失去了放声欢笑的本能,只是相拥而坐,互相细诉几年来的心路历程。一夜缠绵后,裘德洛最终还是死在保安队的枪下,妮可悲痛地抱着裘德洛的尸体,但却不会再因曾经的生存支柱的倒塌而丧失生活的意义,生活还是要继续。战争最终结束了,影片最后,温和的阳光下,一群人围坐在美丽的风景里,欢乐地生活着。
情节讲完了,谈点感想。上网查查,这部电影的影评不少,大多喜欢拿它与《乱世佳人》比,重点谈的都是影片中表现的那感人的爱情,我到是在想,这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通过所谓的爱情展现更深更隐晦的一层东西。必竟爱情比较显性,用之来说事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共鸣。
个人感觉,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支持妮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是什么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种信念,是没有实体、无法触摸的信念,它虽然无形却无比强大,它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来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情,支撑了两个人渡过几年的艰辛和痛苦。其实这不是亲吻的力量,亲吻仅仅是一个仪式、一种符号,背后弥漫着宗教般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针对爱情本身,而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需品。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活下去找到一个理由。人也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仅仅是象葛优在《活着》中所说的活着的理由就活着。片中保安队变态般积极地到处捕杀逃兵,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敬业,那也是对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有路人看到魔鬼在山坡上往山顶推石头,快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滚下来,周而复始,好奇地问原因。这是上帝的安排,魔鬼说,上帝是为了让我始终有事干。路人到山顶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让魔鬼干这个呢。上帝缓缓地说,我也要为自己找些事干啊。
冷山影评(二)
众所周知,美国的青年男女们比较早熟。当勤劳勇敢的中国男孩与小丫头之间连看一眼都脸红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已经实践着告别童贞了。所以我从未指望能在好来坞电影里看到那种欲语还羞的青涩纯恋,一提起老美青少年的爱情行为,我总是想起《美国派》系列的疯狂与荒诞。
就是在这种心理下,我看了《冷山》,不由得感到久违的青涩,仿佛与青春的一次惊喜邂逅。这倒不是说妮可和裘德洛的扮相有多么青春——如我国某著名演员以狼虎之龄回复了豆蔻之貌——其实即使对像笔者这样的“老草”,妮可也称得上姐姐了。《冷山》中青涩的气息,来源于男女主人公内向却坚定的性格。他们连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都是那么矜持而慌乱,相互纠缠而又躲闪的眼神后面,隐藏着的是少年人热烈而忐忑的情怀;然而,一旦感情之火点燃,就一发不可收拾,纵使远隔千山万水,哪怕千难万险都要支撑着回到爱人身边。
从这个意义上说,《冷山》很像我们熟悉的古代爱情故事:儿郎外出打天下,奴家后方忍相思;盼得情郎回归时,尚记昔日倾心貌。妮可与裘德洛将这种青涩的感觉把握得很好,一个是如“阿牛哥”般的憨厚,一个是如牵牛花似的娇羞。尤其是最终见面那段试探非常之妙: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否一如往昔的重要?当然,老美还是老美,本质上还是比我们开放的。这不,刚试探完,两人就干柴烈火起来;纯情之后的香艳,连自命风流的笔者都大跌眼镜,只好喟叹荷尔蒙在西方社会之重要性。
上来先大谈了一通“男女关系”,似乎有误导之嫌;是的,我是故意的。这样读者在实际观看本片的时候才有惊喜,因为情情爱爱只是本片内容的一个方面,甚至还不是主要方面。导演早在前作《英国病人》中,已经让我们见识了他“罔顾而言他”的功力:明明是要说一个纠缠不休的爱情故事,却偏偏扯上那么多家国情仇;而到了《冷山》则相反:明明是描绘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却要拿妮可与裘德这对金童玉女的爱情故事作噱头。影片对于南北战争的反映,比《乱世佳人》更全面,也更深入。战场上死亡恐惧与求生本能,战时生活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刻划带着非常文学化的气息:似乎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观众的情感却如汹涌的暗流般被激起。
本片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演员,两位主角就自不必多说,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但相对而言,影片给人更多惊喜的,是那些配角们。瑞妮兹维格以特别招评委们喜欢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大大咧咧、勇敢率真的村姑娘形象,很具得奖的气象。事实上,在本文的写作途中,她正好获得了本届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其他的如邻居夫妇,地方恶霸,瑞妮之父和他的肥胖伙伴,还有裘德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虽然出场很短,但却最动人,如一道伤心小箭,迅疾无伦地射中我的心窝。就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的戏肉就在那一段最突出。
《冷山》是拥有博大胸怀的,它关怀爱,歌颂和平,剖析人性的善恶;但它绝不煽情,一切都是在悲天悯人的气氛中默默地展现,不经意间打动你。《冷山》是激烈的,不仅拥有壮观的战争场面,也有野蛮的残杀,与畸形色欲的诱惑;然而《冷山》又是舒缓的,仿佛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历史画卷,一切都隐含在沉稳的叙事当中。它虽然在结构上还不如《英国病人》那般大巧无痕,但笔者已经相当满意了,绝对属于今年好来坞电影的前三甲。
冷山影评(三)
爱可以融化一切,包括战争带来的残酷和对心灵的折磨。
影片开始,虽然用倒叙的方式,但战场上的硝烟与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个别的时期,美丽的艾达来到了这片南方的土地,认识了让她一辈子都不会我忘记的人生挚爱英曼。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以很幸福的组成一个小家庭,幸福的经营自己的农场。战争的开始让一切美梦破灭,就像电影里一位孩子的母亲说,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了男人,每个家几乎都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再也不复存在,每个家庭的男士从开始高呼终于要打仗了,到后来十室九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英曼走后,艾达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鲁比到来以后,终于坚强起来吗,勇敢面对生活。从一个大小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人。
艾达不停的给战场上的英曼写信,而英曼也几次差点丧命,对艾达的爱以及战争的残酷,让他不惜当逃兵,跋山涉水要回到爱人的身边。一路上,碰到各种情况,也有几次差点被抓回去,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冷山。好希望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可命运总喜欢捉弄人,英曼不幸中枪,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iwillbebackhome”他回家了,再也不会离开艾达了。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也会一直陪伴最爱的人生生世世。
最后美丽的田园风光再现,善良的人们聚在一起,拉着琴,聊着天,吃着东西,好幸福的一刻,英曼的女儿围绕在艾达身边,英曼、战争中死亡的灵魂在那一刻,也一定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爱的力量。
一名逃兵的爱情归路
以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历时4年的全民内战—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演绎一名逃兵为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情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回到爱人身边。在完成种种磨难,终于可以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时刻,却还是倒在了枪口之下。在观众发出一片惋惜叹息之声的同时,有力的批判了战争的无情残酷和后人对生存信念的无上向往
在观赏此片之前很有必要简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尽管影片没有对南北战争进行全貌的交代,而是过多的关注于人文情感一面的描绘,让大家全情投入的沉醉在男女主人公相互的思念和各自应对苦难生活的细节之中,从而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极大的厌恶和无奈的抵触心理。其实,南北战争的结果是进行了一次最大的人文进步,那就是最终废除了美国的奴隶制度。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不知道还会有多少黑人在为白人们没日没夜的毫无人格尊严的当牛做马。也正是这场战争,让美国两大联邦合并为一个,成为现在被我们熟知的“美利坚合众国”。足可见,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当然,在时下追星追到脚抽筋,迷恋迷到脑弱智的时代之下。当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芮妮·齐薇格、娜塔莉·波特曼、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这些实力干将齐聚一堂的时刻,还能有人理性面对的话,确实是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就算男主是个逃兵,他的个人追求与集体追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对立的情况下,他也有追求向往的权利,他的感人事迹也应该得到世人的传唱,谁让人家是个“自由”的国度呢,如果你认为个人可以大于集体的话,就更值得标榜这一点了。但不要忘记,当男主倒在血泊之中时,那多多少少也意味着对他个人行为的一点惩罚而不是鼓励。如果你觉得那是在更深刻的控诉战争的话也未尝不可,只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