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贝多芬观后感(一)
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www.haocihaoju.cn)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二)
我们一直按照一条原本就存在于那里的线条,奔跑。跑得越快,灵魂落的越远。我们想要改变一些什么,却感到孤单、无助、失落。我们说,我做不到。当我们想要脱离既定剧本或跳开思考的旧轨迹时,有一点像是自己溺水却想拉自己头发上岸,是一样困难的。李欣频的方法之一是,假想自己的脑壳如果换进了别人的脑,他会怎样思考我的人生?会怎样应用我现有的资源,发挥出我自己没发觉的潜能?
在读了李欣频的推荐后,开始看《复制贝多芬》。在此之前,听过很多次贝多芬的音乐。只是当音乐而听。听听就过的那种音乐。导演在电影当中安排了足足10分钟来重现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我不是音乐家。我不懂这些众多错落有致的音符。我只是学着别人的模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脑,就是贝多芬的那颗。感觉这么多的音符是怎么升起、怎么组合、怎么演奏,他的情绪又是怎样的起伏。细腻的感觉那些上帝的语言。然后,眼睛潮湿了。那种感动,震撼,找不到一个词可以清晰具体的去形容。
原来,我可以懂的。可以被吸引的。当然,也是可以突破与改变的。安娜最初打动贝多芬的是,她修改了他的乐谱。她说,那是他原本的意思。她只是帮他做了。复制。进入。或者,这是我们离开既定剧本的最佳途径。住进你所希望成为的偶像脑壳里。看看他们的行为及思考模式。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不断提到“key”。就像我们人生的基调。考上大学才行。有钱才好。这样那样才是人生。贝多芬告诉安娜,放弃调子,放弃有头有尾的概念,让音乐自己活出来,不要摆出严谨的规则,这会挡住音乐的流动与呼吸。贝多芬是上帝做亲近的伙伴,或者,他本身就是上帝。上帝只是借用他的手来谱写这些语言。这是他与上帝的对话,自然流淌,毫无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