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 2021年12月17日 0

情书影评

  情书影评(一)

  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影片《情书》是一个关于爱、记忆的优美故事,情节似乎相当单纯。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影片文本,就会发现,在青春剧偶像剧的表象之下,《情书》是一个充满痛楚的青春篇叙述。

  这则似乎淡薄而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与里丧的故事。以下的分析将显示,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事实上有着极为精致、细密的结构于其中。

  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每个细节都相当准确地组织在影片韩而不露的意义结构中,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一:人与镜

  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始终可以视为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讲述着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获得或达到自己镜中的理想自我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与影像构成,始终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

  影片序幕,博子独自躺在雪原之上,近景,雪花飘落,博子睁开眼睛,仰望天空,起身,再次如寻找般地仰望天空,而后离去,大远景,消失在景深处。作为影片的开端,它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微缩的死亡/殉情和再生的仪式:渴望追随死去的恋人,但终于不能舍弃生命。

  博子在雪中假想死亡,投向天国的目光,久久滞留在墓碑前的悲凄,表明拒绝接受爱人已死的事实。

  另一个细节,她先要将初中纪念册上的地址写在手掌上,继而改变主意写在手臂内侧:构成可一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写在自己的隐秘中的视觉呈现。

  而后,她向这个地址发了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平凡的问候语中透露出巨大的悲痛:拒绝死者已逝的事实。这封信具有双重意义:

  (1)博子希望沿着缺席抵达在场。

  (2)她真正希望着的是印证缺席,博子需要用这封注定无法送到的信要自己相信,死者已去。

  博子拒绝遗忘,这无疑是一份忠贞的爱情,但是在精神分析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当人们坠入情网时,感到自己深深爱着对方,人们也爱连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的人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最好的镜子了。

  博子寄给死去恋人的信,事实上寄给了“自己”。藤井树(女)和博子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并完满地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寄往天国的情书是为了想象死者的生,也是为了印证死者的死;就“哀悼的工作”而言,那在死者身后延续着的不能自已的爱,同时是一种强烈的修复自我、把握住生命的自恋冲动。博子接到“天国”回信,她当然知道这无疑是某种阴差阳错的产物,但她却不去追问,而是沉浸在欣喜之中;但就是在这欣喜地体悦着死者犹在的时刻,她放任秋叶茂推进了他们之间的恋情,

  当博子来到小樽发现了藤井树(女),她曾经受困的想象王国因而出现了裂痕,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或许是他人的投影,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般的想象。

  故事的主体部分:少年时代的青色初恋中,“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是另一次自恋的投影,是少年树对少女树——这个能与自己分享同一能指(即姓名)的异性的、扩张式的自恋。女藤井树则始终对他人投来的爱恋的目光视而不见,当她终于领悟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爱情,那爱人已经故去。她所获得的爱情的证据是画在借书卡背面的一幅素描:是少年树勾勒的她的形象。她在看到了自己的时候,方才体认到曾经被爱。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即他恋的故事,但同时又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故事,即自恋的故事。自恋一词:Narcissus来自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直到憔悴而死变成水仙花。但这个故事往往被人忽视了前半部分:林中仙女Echo(意为回音),她最擅长讲故事,但天后赫拉嫉妒她是她丧失了语言能力,她无法开口说话,除非别人先开口,而后她才能重复别人的字句。遭受咒语禁锢的Echo在林中看到了Narcissus,情不自禁地爱上他,但她无从表白,必须等对方先开口,但Narcissus对她不屑一顾,Echo心碎而死,化作了山中的回音。回音——声音的影子,Narcissus因此遭到惩罚,让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于是,这个传说故事表明:纯真的他恋,同时是露骨的自恋。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与《情书》之间的联系。博子所在的位置,是Echo的位置,她和她的爱只是一则旧日恋情的回音。她一直一袭黑衣,我们有道理相信这个代表丧服,她固执地一直为恋人服丧。影片结尾处,博子忘情地对着群山呼喊,黑色的大衣滑落下来,就“哀悼的工作”而言她终于获救。

  二:记忆与遗忘

  从某种意义上说,藤井树才是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女藤井树始终是视而不见的,不论是对博子还是少年树。她在初恋故事中扮演的是少年树临水自照的影子,一个永难获取和达到的自我的投影。但影片真正讲述的并非这段初恋故事,而是女藤井树从视而不见到终于看到的心理过程所呈现的丰富的意味。

  就这一主题而言,博子是一个记忆之墓的叩击者。她的来信给女藤井树带来的困惑超过了应有的程度。她内心所经历的困扰显然不仅仅由于收到了陌生人的来信,而是这封信启动了她内心中彻底封存了的记忆。那不仅是成长的困窘与尴尬,更是一个被遮蔽但尚未被遗忘和治愈的心理创伤—–骤然间失去父亲的经历。

  女藤井树拒绝医院—-这无疑是一处关于心理创伤的存在:医院联系着父亲的死亡,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影片中藤井树在医院的一幕显示了记忆阻塞的时刻,双重的丧失—–她在骤然失去父亲的同时,失去了她拒绝承认、却未必从未体验到的初恋。

  女藤井树的被遮蔽的记忆由于博子的坚持和索取渐次显露。她的记忆处在一种“屏忆”的状态之下,即对伤痛部分的完全遗忘,但对某些事件、细节的记忆依然保留着。

  从她与博子的通信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她写给博子的信只是屏忆中允许出现的部分:

  初中三年中同学们的嘲笑与哄闹,男藤井树的种种怪诞行为和恶作剧……;但作为画外音并伴随画面所显现的回忆却并非如此:飞扬的樱花、少女们轻盈的身影、图书馆中窗帘下少年若隐若现的身影……

  当她从老师那里知道男藤井树的死讯时,父亲的死于少年树的离去重合在一起,男藤井树的死讯再次唤起了父亲骤然辞世的伤痛。两次死亡在她心中重叠在一起。

  博子迫使女藤井树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她绝望地试图沿着缺席抵达在场,获取爱人生命中她不曾与之分享的段落。但她的这种努力却只是再一次印证了爱的缺席:不仅她那不曾分享的岁月中的爱之属于女藤井树,甚至她曾经拥有的爱的岁月,也只是作为女藤井树的影子而拥有的幻觉。因此她归还了女藤井树的全部来信,归还了属于她的记忆。

  三:拯救与孤独

  女藤井树一家看起来平凡温馨,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掩盖起父亲的逝世。影片中,藤井树的感冒终于转换成肺炎(从另一角度看,那是她从不曾明言的、过迟的体认的爱或离丧的伤痛所致——她正是在给博子写信之后起身晕倒。)又是一个同样的暴风雪之夜,爷爷立刻用毛毯裹起树要背她去医院,母亲在这个时刻爆发了:“你还想杀死这个孩子吗?”—–这无疑是一个真情流露的时刻,母亲显露出深埋的怨恨。但这次她获救了。

  获救的意义并不在于挽救了女儿的生命,而在于他们终于治愈了心理的创伤:祖父的内疚,母亲的怨恨。于是,母亲放弃了迁入新居的考虑,他们和爷爷一起守着故居,守着岁月和记忆。然而,在表面完美的结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孤寂的寓言。影片中没有任何一段完美的情缘:秋叶茂爱着博子,博子却无法忘怀藤井树;秋叶茂的女弟子爱着老师,又深知自己没有机会取代博子;少年树试图引起少女树的关注,少女树终于了悟并怀抱着同样的爱时,对方却已经离世;小樽的邮差显然爱着树,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再加上中年丧夫的母亲,年迈的爷爷,这几乎是一个被孤独者所构成的世界。

  结尾时,树从爷爷那里得知,庭院里还有一棵和她同名的树,这就显露了另一层含义:如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写道的:爱者与被爱者其实置身于两个世界,爱一个人,犹如爱一棵树、一块石。影片《情书》因此书写了一个别致的故事。并完满了一个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所以,永远不要说电影简单,简单的只有你自己。

  情书影评(二)

  这是一个埋藏了多年的秘密,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

  当片尾的钢琴曲悠悠地响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渐渐涨满我的心房,漫在空气中,散了一屋,浓得化不开。我想起影片中那个清秀而羞涩的少年,那木讷可爱的少女,那间洒满阳光,飘着白色纱帘的图书馆,那张小小的借书卡背面淡淡的素写,那透着些许伤感的琴声优雅地穿越回忆的冰窖,那青葱岁月,无悔的青春,还有那一句爱到深处,却再简单不过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一段埋藏多年未被揭示的挚爱,一段至死不渝的真情,死亡造成永恒的失去,失去之后带来特殊的怀念,愈怀念愈是回忆。一切从回忆开始,回忆很多时候比现实本身更美丽。让我们再一次跟往事干杯,重睹青春的风华绝代。

  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两年前登山遇难,她无法抑制心中的思念,按男友少年时的地址寄出一封去往天国的信。信上写着:“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博子却意外地收到回信,寄来回信的是一个也叫藤井树的女孩,于是她们开始通信。博子渐渐得知,这个女孩藤井和已故的男孩藤井树是中学同学,并且整个中学时期男孩都深爱着女孩。博子按地址赶到,发现一个秘密,女孩藤井竟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随着回忆的不断掀开,博子执意要弄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藤井树(男)一直深深爱着的,究竟是那个也叫做藤井树的女孩呢?还是貌似那女孩的自己呢?两个容貌酷似的美丽女子,一个深爱而不能得到,一个被爱却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死亡,她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多年以前那一首无声的恋曲会是如此美丽而忧伤。

  故事发生在日本以雪景出名的小樽市,漫天白雪无声地诉说一段深深的爱恋,一次无奈的擦身而过。藤井树(男)的少年之恋,博子对未婚夫的深深眷恋,藤井树(女)渐渐发现以往所不知的爱情真相……直到最后,博子终于放弃了对男孩是否真爱自己的追问和折磨,因为他曾是她深深爱过的人,她爱他,他们有过美好的回忆,那就够了,还需要什么解释呢?她来到他遇难的山上,站在及膝的积雪中仰望黎明时的山顶,向安睡在山那一边的他告别:“你好吗?我很好”寒冬下依然温暖的浓情世界,让人落泪……导演把这两组镜头跳接,暖意也渐渐消融了冬的寒冷,似乎预示着与回忆的了结,季节的新生暗涌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

  或许,这部电影并不算是岩井最优秀的作品。而我却始终对《情书》保持着偏爱。我觉得那里寄托了一份希望,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称之为“整个人类乃至宇宙的归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爱。导演对现实与回忆的重新拼接,竟缝合了一片未曾开启就散落的花灵。

  同名同姓的男孩女孩,这样的际遇与巧合是否真的隐藏着某种温柔的可能?面对博子的疑问,女孩藤井树则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和男孩藤井同窗三年的回忆都是因为同名而造成很多尴尬和不好的回忆,但真的是如此吗?若真如此,那为何在两个女孩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分明只是流连和沉醉呢?

  忆起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图书馆内,作为图书委员的男孩和女孩正在整理藏书,女孩抱怨他总是偷懒,而少年藤井却不言不语,安静地捧着书站在窗边,微风轻轻撩起白色纱帘,半掩着清秀少年的侧脸,少女抬眼望去,帘儿摇曳,拂起又落下之间,少年的侧影在金色的流光中若隐若现。在我看来,这或许正影射着少女藤井和少年藤井之间懵懂的爱情,或者,是比爱情更美好,更隽永的一种感情。很久以后,少年转学离去,图书室只剩下少女树一个人,她仍然会凝视那被风吹起的窗帘,只是那窗帘背后,再也没有少年的影子,剩下的,只有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淡淡哀愁。人生百年,光阴荏苒,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当年的纯洁少女已成古稀老妪,在某个似曾相识的明媚晴天,她会想起那些青涩年代,那个清秀少年,恍然间光影重叠,他早已幻化为心头的朱砂痣,那个白纱帘后若隐若现的身影,虽然永远是淡淡的、远远的站在那里,却始终未曾离去。

  回忆是一种很炫的东西,它可以抹去悔恨遗憾,记录美好和感动。回忆的时候,人们都爱选择性地回想,在记忆中只挑选幸福的片段,细细地回味和品尝,不自觉地美化,姑息着心底深处那份不舍,让它一点点地蔓延和荡漾开来,明知故犯地拿起却又放不下,让自欺变得浪漫起来,让逃避也变得积极起来。在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温习。说过的每一句话在回溯时都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的变化在回首之时也都有了层更温柔的光泽,回忆,很多时候比现实本身更美丽。女孩树对少年藤井的回忆正是如此,曾经在她看来“不好的记忆”,如今想起也渐渐变得明丽亲切了。那些久远泛黄的年少时光,它们是湿漉漉的树杆上欢笑的花朵,它们是干枯的眼瞳里明媚的太阳,在那么蓝得透明的天空里,回荡着稚气单纯的笑语,少年树忧郁的侧脸在蓝色的摇曳中时隐时现……

  “我的爱随风而逝……”,这是男孩藤井树登山遇难时,在弥留之际哼唱的歌。他落入深深的谷底,没有人找得到他,寒冷的白雪渐渐将他吞噬,在生命的边缘,他反复吟唱“我的爱随风而逝……”山谷的回声凭吊他的爱情,凄冽的寒风奏响他最后的恋曲。此时的男孩阿树,你想起的会是谁呢?是温柔清丽的博子,还是多年前那个长发飘飘的同名少女藤井树?《情书》中的爱情虽然陨落了,却又不是完全绝望,爱的感觉刹那会变成过去,但是回忆永远不会消失,盲打误撞中仍会慢慢累积,流离于心间。或许不说的情话,会是最窝心的痛,不曾探知的爱,是不可承受之轻的憾,但含蓄婉约的美丽只有自己才能珍惜和品尝。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或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逼使我们回忆。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始终有回天乏力的嗟叹,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起来。对两个藤井树和博子如是,对我们也一样——唯有回忆。剔除了酸甜苦辣,沉淀了青春岁月,留下来的必定都是值得珍藏的好时光。

  一如那个夏日的夜晚,借着老式手摇灯微弱的光亮,女孩摇着手把摇到手酸,但为了男孩能就着灯光核对试卷,纵然矜持的埋怨,也是带着一点甜蜜的心甘情愿吧!忽明忽灭的灯光,少年认真的表情:“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n啊!”女孩翻出了男孩那张从前因为同名同姓而拿错了的英文考卷,他的不及格的考卷,布满灰尘的泛黄的考卷背面那个出于少年藤井树之手的性感女郎手绘图令她不禁哑然失笑:“恶心!”可是,那又是多么可爱多么可爱呵——!曾经的那个人,那些事,无比温柔的往日时光,如一阕晚唐短词,注满长长短短的心情。

  想起片中那一处很令人感慨的小细节:少年藤井总喜欢借阅许多罕有人爱看的书籍,在借书卡上乐此不疲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藤井树”,木讷又可爱的少女树觉得“那真是一种怪癖”,多年后博子寄给女孩树信中的一席话“我觉得,他在借书卡上所写的藤井树,是你的名字。”一语点醒梦中人呵!窗外樱花翩翩落下,少年一遍又一遍的写着:藤井树,藤井树,……是心爱的女孩呵,藤井树,藤井树,……是无怨无悔的青春与爱恋,藤井树,藤井树,……是那么甜蜜,那么酸楚;那么喜悦,又那么忧伤,心中那个百转千回的名字,仿佛就这样一遍遍默默地写着就是好的就是好的就是好的啊!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少年藤井默默地爱着少女藤井,她是他心灵深处的秘密花园,盛开馥郁绚烂的鲜花,她的芬芳蔓延他身体的每一寸,她的一切是他小小的甜蜜心事,他总是对她漫不经心,他总会在她面前做些奇怪的事情,他总是找机会欺负她。羞涩腼腆的少年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爱意,那个脑海里日夜思念的身影,然而,当他面对她,奔腾的千言万语都融化为羞涩的笑容与闪烁的眼神。于是,这份暗恋,最终也没有解开。直到多年以后,母校的学妹们送来一本旧藏书,那本少年转学前托女孩代还的书,她打开书的最终页,看着写有“藤井树”的借书卡片,多年以前那张亲手放回书里的卡片,在经历了怎样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转,再次拿回手上。却赫然发现卡片背面用铅笔勾勒的素描是怎样一张与自己依稀相似的容颜,卡片上与自己相同的名字又是怎样一种亲切的呼唤。这才知晓这一生曾经拥有过这样不可承受之轻的情感,那许多年前错过了怎样一次被期待地轻轻翻转。这是影片最后结束时的一个经典画面,女孩藤井树望着手里,当年少年曾经夹在书里亲自交还给她的最后一本书的借书卡,也是第87张写有他们共同名字的借书卡,感慨万千,泪盈与睫。整整87张卡片,写着的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深爱的少女“藤井树”的名字。虽然迟了很多年,但终于翻到了背面,那远在天国的爱人也会因此而盈泪含笑吧。也许抛弃了所有瑰丽和浮华,爱,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也就是一张小小借书卡背面淡淡的素写,经过这么多年的沉睡,如今看来仍是满载着令人惊心动魄的沉甸甸的思念。而那本以爱作签的书的名字叫——《追忆似水年华》。

  清新、淡雅、朴素、隽永,这就是岩井俊二为我们营造的经典《情书》,那是胶附在天边的一抹晚霞;是午后飘过的慵懒的白云;是散得澄明的悠远晴空;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片净土。这样的一部电影是简约的,像一块怀旧色的牛仔布。每一次观看都会令我伤感得在心里落泪,也许这部电影只留存了对生活点滴的拼凑。(www.haocihaoju.cn)在这样一个感情看似瓦解的年代,这片爱的投映,是导演的精神归属。猛然抬头,天空竟也浸染过红色的痕迹,那是爱的痕迹,斑驳中诉说了某次停留的真实性。

  当这个世界寂静无声的时候,

  我总是能听到你在我耳边低语。

  那使我常常要忘了我们活在凡尘间,

  而误以为天地中果真有

  无人之境——影片就像这样一段低语,渐近尾声渐不可闻。可是那如泉琴声仍低低回旋,不忍醒来。

  那一朵,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和那样仓促的一段韶华;那一张,还没着色就遗忘了的画,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追忆似水年华呵——在每一缕温暖的阳光里,在每一个阴霾的雨夜,在开满鲜花的山冈上,在蜿蜒绵长的小径深处……无论我曾经怎样固执地等待过你,也只能给你留下一张小小的卡片,纪念我深深的爱恋,而在蓦然回首的憾叹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熙熙的年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