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又让我想起童年的往事。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浮现眼前,一件件记忆犹新,一桩桩历历在目。
写春联、贴福字、粘门神、年画、窗花、糖瓜、除夕、守岁、初一、拜年、杀年猪、宰年鸡、磨豆腐、蒸馒头、包饺子、祭祖先、接财神、送灶爷、压岁钱、年夜饭、放爆竹、走亲戚、逛庙会、观社火、闹花灯、耍龙狮、跑旱船等等,儿时的经历像过电影,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
壬辰龙年春节来了。闲暇之余,把记忆中的年俗杂事,辑录成文,夕阳余晖,丰满晚年的快乐生活。
【贴春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满园 横批:喜迎新春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火红火红的春联,辉映着我们红火红火的好日子。城镇乡村的人们,欢欢喜喜的把自己挑选的春联,贴上大门,迎来了壬辰龙年春节。
小时候,没有听说过“春联”,大人们管它叫“对子”、“对联”、“门对”。有钱的人家,赶集上店,买回来印刷的“对子”。贫穷的老百姓,那就有劳村里的私塾先生了,讨要一幅“对子”,高高兴兴的贴起来。
一进腊月,时常跟着爷爷去赶集,最快乐的是,买回不少大小长短不一的“对子”。年三十那天,院子大门上贴“对子”。堂屋门口贴,东西厢房贴、场房贴、磨坊贴,甚至猪圈、鸡窝、马棚也贴,什么“肥猪满圈”,“金鸡满架”,“骏马膘肥”。
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到处都能看见红红的“对子”。
后来,渐渐长大了,知道了更多有关春联的民俗。
古代把春联,称之为“桃符”、“门对”。“桃符”起源于周代,正月一日,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木板,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神。以求:百鬼所谓,人畜平安;除祸降福,辟邪纳祥。
到了五代,桃符上便题写联语了,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联语,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依然称之为“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可见“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佳句,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
宋代以后,“桃符”由木板改为纸张,叫贴“门对”。于是“爆竹一声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门对,上了大门。明代“桃符”改称为“春联”,也随之,桃木板上的咒语,改变为纸张上的祝词。
明清年代,春联不止贴在家门上,酒店、饭馆、寺院、庙宇也贴了起来。春联不仅过年张贴,平日里生辰祝寿、婚丧嫁娶也贴对联,于是便有了喜联、寿联、趣联、挽联。
过年贴春联,平时贴对联,年复一年,沿袭成俗,流传至今。
我喜欢隶书,忙里抽闲划拉几笔,逢年过节,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也找上门来,为他们献丑几笔,贴上大门也很好看,欣慰喜悦欢度春节。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新年钟声已经敲过,新的年历已经掀开新的一页。火红火红的春联,辉映着我们红火红火的好日子。城镇乡村的人们,欢欢喜喜的把自己挑选的春联,贴上大门,迎来了壬辰龙年春节。